b体育官网历史记忆丨地处粤东北山区的梅州缘何能称为“足球之乡”梅州是南派足球“小快灵”技战术打法的典型代表,曾与北派足球“高举高打”的大连齐名,并称“北有足球城,南有足球乡”。梅州足球人才辈出,涌现了李惠堂、曾雪麟、蔡锦标、池明华等一批现象级足球运动员,曾经在省队甚至国家队里梅州籍球员占据了诸多主力位置。在1988年亚洲杯,来自于兴宁的郭亿军、谢育新、伍文兵、张小文四位国脚同时上场,盛况空前,无愧于“
鸦片战争结束后,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耶稣、天主教原系为善之道,自后有传教者来到中国,一体保护”,西方国家的宣教士接踵而至。时有五华县大田樟村人张复兴于1851年在香港加入教会,次年回乡发展教友,1858年出资筹建教堂“德华楼”,开启了教在粤东北地区传教办学的序幕。
客家研究学者杨宏海在一所百年历史的虔贞学校和瑞士的巴色差会档案馆里,发现了最早来梅州传教的的“毕安、边德志、万保全”三人的图片,正是这三位传教士将足球运动率先传入梅州。
“教会学校”是西方教会为在中国输入教会文化所设置方式之一,由于当地客家人亦十分重视教育,1863年巴色差会派遣“边得志、毕安”等传教士先后来到樟村传教办学。直至1873年,巴色差会又开办了“元坑中中书馆”,设文学、科学、哲学、神学、音乐、体育六科,其中体育科目包括足球项目,从此,现代足球运动就这样落户五华元坑。
应该说,对于中国足球而言,教巴色差会的德国籍传教士“边得志”堪称足球运动传入中国内地的开山鼻祖,而他的教友“毕安”在整个过程中也居功至伟,五华元坑当之无愧成为中国现代足球的“正脉”所在。
元坑中书馆先后培育出了魏锦新、江爱其、魏灵圣、李伟容、李华瑞、李其美、李兴横、李法春等中国内地的第一批足球运动员。2015年,经国家体育总局确认五华元坑为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从东京同盟会总部回国从事工作的爱国侨领谢逸桥等人,在松口温仲和书斋“温氏精庐”创办了“松口体育传习所”,其教员和学员就组成了松口体育会的主体,名为培训新学所需体育师资,实是培养军事人才。首期共招收学生120人,分设“专修、普通、技艺”三科,足球运动也纳入其中。松口体育讲习所,实际上培养了梅县地区最早的一批足球教员,也成为梅县足球普及的首站,并以此带动了松口、西阳、南口等周边地区。1909年古直在南口创办的体育学校,都成为传播足球运动的重要力量。
1902年,巴色差会传教士马谟鼎、凌高超与梅县乡绅黄墨村等在梅城北门岗文祠合作创办“务本中西学堂”,后又改为梅县乐育中学。1914年,巴色差会瑞士籍牧师“万保全”担任新一任校长,在他的带动下足球风靡梅城,并发展成了号称“四雄”的“乐育、梅州、东山、广益”四所中学足球队,此后足球运动也迅速在遍布梅州城乡的中小学校,促进了梅州足球运动的普及和提高。
1917年,万保全发起组织了梅县历史上第一届中动会,并起草制订了《梅县中学足球联合会临时简章》,这也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现代足球比赛规则文字记录。
1936年,梅州人为了纪念万保全校长对乐育中学的杰出贡献,在市区建了一座“保全桥”。1948年,香港崇线周年纪念大会上,组委会赠送给巴色会十六个大字:“福音远播,不避梯航,百年鞠育,嘉惠难忘”b体育。
1927年冬,张作晋、侯景超、林立起、郑希贤、古百泉、林钦荣、林杰起、古康三、杨友森、刘环伟等10多个店员工人组建“强民足球队”,标志着梅县足球运动从学校走向社会。特别是1931年温集祥加入担任队长后,创建了“梅县强民体育会”,集聚了工、商、农、学、归国华侨等各阶层人士,民间足球力量迅速蓬勃发展。
强民足球队南北征战,打出梅县足球威名,夺得“抗日救国鼎”大赛冠军,击败汕头英国舰队足球队,蝉联两届省运会冠军,战胜李惠堂领衔的五华足球队,勇夺“汉魂杯”震动南洋。足球文化从此也深深扎根梅州民间,扩大了足球运动的群众基础。
温集祥是强民体育会和梅县足球领军人。同时他曾任广东青年队首任总教练及梅县队和五华青少年足球培训班总教练,培养了众多足球骁将到省队,其中张均浪是解放后梅州第一位主力国脚。
1931年,彭精一就任梅县县长,与桂里学校黄能立校长相商梅城建设大型体育场的必要,改造东较场成为首选。东较场体育场的建设得到热心体育、急公好义的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于1936年初步建成,成为当时广东省规模最大的体育场之一,被命名为“梅县公共体育场”。
此后近百年中梅州的许多文化活动、群众集会、足球比赛等都在此进行,并成为足球运动的中心场馆,见证了“足球之乡”发展的历史进程。正是有了这块足球福地,凝聚了梅州一代又一代足球人,从此梅州足球成燎原之势。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流行的一句话是“睇戏要睇梅兰芳,睇波要睇李惠堂”,李惠堂成为当时公认的中国足球第一人,被球迷和媒体亲切的称为“亚洲球王”。
李惠堂因拒绝参加伪满政府赛事,于1942年潜回家乡五华,在老家组建“锡坑足球队”,先后到锡坑、安流、河东、水寨、横陂、华城等乡镇开展巡回表演赛,对五华足球的普及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惠堂组织的“航建足球队”到访各地义赛募款,响应体育救国。特别是与与梅县“强民足球队”的两次比赛,吸引了几万名群众到东较场观战,大开球迷眼界。李惠堂以其非凡的巨星影响力,推动了整个梅州地区足球事业的发展。
1947年,在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上,五华县足球队夺得冠军。鉴于梅县足球队的骄人战绩,国家体委于1954年批准梅州足球队可以直接参加全国性比赛。
以上内容仅用于学习交流,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部分信息或图像可能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未注明出处或侵权的,请联系修改或删除。